文 | 方智群 原创 禁止转载
谈及流程管理,难易各有不一,万事由我不由人,则易,由人不由我,则难。
流程之易,易在于将“流程管理”,浮浅地理解为(去)管理流程,就譬如:物料管理,是管理物料,设备管理,是管理设备,供应商管理,是管理供应商。“管理”自被认为是一门科学以来,各式各样的“XX管理”(以管理为后缀的词组结构),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冒现出来,而流程管理,它的管理对象却并不是“流程”本身,若是,画画流程图,搞搞流程文件,大概也能谈得上流程管理,可实际上,并不是。
很多没有做过流程的人,起初都是“站着说话”,他们会说:“嗨呀,搞流程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嘛,画个图,大家约一起谈清楚,写个文件,去执行,不就好了嘛”。
但当真的将流程梳理与再设计(Redesign)的任务立项给他去做的时候,他就开始“腰疼”了:“哎哟,这谈一个流程好麻烦呀,要考虑的细节好多呀,流程会议约了又约,谈了又谈,也没谈出个所以然来,改不动,定不下来,要一两个节点的流程都还好办,这三个以上的节点啊,就很难以达成共识,每个部门派代表过来谈流程,都跟那鸦片战争时期谈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协议一个样,难,真的好难”。
是啊,“没有同时让三个以上的人感到麻烦的事情,又怎么好叫做流程”(哈默语),流程一定是难的,流程之难正在于它是将流程作为管理变革的(核)武器,而不是作为其对象。
01
如果流程是变革武器,那什么是变革?
我的理解,变革是对原有秩序布局的优化(Optimize)或推翻重建(Rebuild),任何现况(As-Is)到未来(To-Be)的跨越,就一定有变革。不论其是大跨步,还是小碎步,亦或者是扭秧歌(走三步退两步),用毛主席的话说:“革命(流程)不是请客吃饭”,一群人聚一起谈流程,不是项目作秀,也不是跨部门联谊会,更不是谈着谈着就谈成了吐槽大会,要知道谈流程是很容易谈成“复仇者联盟”的,呵呵。
谈流程,我们需要的是“批判”而不是“吐槽”。“吐槽”和“批判”之间,仅是看其后面是否跟着一个或多个建设性意见的区别,主持流程会议最害怕两件事:1)没有刹住众口的话题蔓延;2)钻在一些什么组织无解、行业大难题的牛角尖里面。所以主导流程变革的人,其统合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,武器是很厉害了,可是你拿着手榴弹去砸人,不是就闹了个笑话么。
流程是变革,而变革是行动,如何让大伙去『行』,这里就有了不同见解。
诚如《心经》所云,人之心乃由『五蕴』假合而成。
什么是『五蕴』?『色』、『受』、『想』、『行』、『识』也。
故而有些人坚持变革是由『识』入『行』,『行』不『行』,在于『识』不『识』,也有些人认为是由『想』撬『行』,『想』通了,就自然会『行』,你不『行』是因为你没有认『识』,或没有『想』通,所以我只要加强你的认『识』,打通你的『想』法,大概就会刺激你去『行』。
我不认同这两种观点,伟大的变革都不可能只是说服教育。把一颗脑袋说服,是有可能的,但要把一群脑袋都开了窍,其难度就好比登天。组织可以去造船登天,可组织的任务不是将所有人都送去登天,做流程也不是登天,流程变革自然也不是思想教育课,不是搞搞培训、开开会就能了事了的。变革更多的应该是行动教育,人们不会看你怎么说,人们只会看你怎么做,有些组织动不动就喜欢上墙标语,有次我也看到一句标语说:“因为相信,所以看见”,我听闻有很多人还是这个标语的信徒,觉得偏颇要死,因为此话偏颇在于,其后面跟出来的潜意思是推责:你没看见?好吧,那是因为你不够相信,是你不够相信,是你的问题,不是我没让你相信。
我觉得流程变革须得由『感』(受)而发(动),需要认清的现实是,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看见,才开始相信的,佛法讲求:『信』-『解』-『行』-『证』,你必须得先给他一个印『证』,『信』心才会升起来,这是良性的循环才开始,否则就是堕在“不『信』-不『解』-不『行』-不『证』”的负增强反馈当中(恶性循环)。
02
领导变革之父--约翰.P.科特,在其著作《变革之心》(The Heart of Change,2002)中,明确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变革路径,他认为真正有效的变革应该是“目睹-感受-变革”,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“分析-思考-变革”,由此,用上文《心经》所说的是“色-受-变”,而不是“想-识-变”,管理真是相通的。
如果流程变革是“色-受-变”,那么变革首先必须得有“感受”,而在一场流程变革当中,最糟糕最不期望的感受我总结为三种:
1. 普罗大众的“无感”;2. 既得利益者的“反感”;3. 变革主导者的“伤感”。我逐一说:
1) 普罗大众的“无感”
有人说无感不是一种感,我认为是,无感也是一种感,无感是感无,感无相关,感无所谓,或装作不在场,一场变革为何会容易引起大家“无感”?我想原因有几个:
①未被界定参与变革;②未引起自身利益的改变;③将变革视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多幕戏,认为总会退潮(歇菜);④在组织信誓旦旦的变革车轮面前,选择了不作为螳臂当车的沉默;⑤装作不在场,以便后续好推脱说未参与或并不知。
没有全员参与的流程变革,就好比没有群众路线的革命,新流程的推行必须获取执行对象(角色代表)的承诺,一条没有承诺的流程,就好比没有传动装置的机械,是不能期望其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。
2)既得利益者的“反感”
既得利益者“反感”是因为流程变革,或将触及到他们既有的利益防线,任何变革都会打破既有的利益生态,去重新探索一种新的系统平衡。既得利益者原先可能是上一场变革运动的倡议者,可在这一场变革中摇身一变,变成了反对者。
他们可能是来自各职能部门的一把手,也可能是在流程链条的暗区的隐蔽者(舒适地躺着而无人发现),可能是费老劲才探索出一片舒适区的老实巴交的普通员工,也可能是跟你站在了不同阵营的对抗者(他们不是反对变革,而是反对你)。
任何事情,总有支持者、中立者和反对者,一件事情里面,如果都是支持者,你可能要小心,如果都是反对者,你也可能要注意,我们要联盟支持者,争取中立者,稳住反对者。
3)变革主导者的“伤感”
“这也太难了,根本推不动,我毫无办法”,这些都是变革主导者经常会散发出来的周期性沮丧和伤感,这种“伤感”其实更多源自于“以石投海,激不起大波浪”,相比普罗大众的“无感”,我更觉得变革主导者的“伤感”,更多是“无力感”,无力感并不是无力,无力感是,原本有力,打出去后碰到了“南墙”,被反弹了回来,对后发力造成了抵消。
03
那么,怎样破除三感,来实现流程变革呢?
我的经验是,流程变革主导者不妨将“流程”看作是一种“产品”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流程经理或流程设计组长(PDT Leader),其实是流程这个流程产品的产品经理(PM角色)。产品经理必须思考如何将流程产品销卖到流程用户的心里,让用户乐于接受和使用。
首先,作为产品经理必须摆正对流程的心态,产品经理必先是对流程产品最有信心的人,将流程产品看作是自己的孩子,你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不被小朋友认可,而抱有随时放弃他的准备么?不会!你要悉心教育、引导或倍加呵护,而不是无畏地“伤感”。稻盛和夫说:“不要有感性的烦恼”,与其自怨自艾不如“将高目标融入潜意识”,并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”。
其次,面对普罗大众的无感,变革主导者必须“造势”,先营造一个“旋涡”,让流程干系人有步骤地卷入(Involvement),用问题去围绕他,即便扭头也不能回避地围绕他,让他无法置身事外,然后层层扩散,形成变革的“涟漪”。
再则,针对既得利益者的反感,必须让他们在变革会议上,互相参与意见,参与新流程的“缔约”(Engagement)过程。同时,作为变革的主导者,你还需要善于借力打力,不要将所有变革的矛盾集中在自己身上,然后悲壮地高歌变革之难,与其一对多地去对抗,不如去造一个变革的“磁场”,让矛盾的意见在里面互相批判与否定,让“合理点”在辩驳与争论当中,自动地浮现出来,要知道一场成功的变革会议是即便是吵起来,也比风平浪静要好。
对此,作为一线的流程工作者,你做好准备了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