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智群 | 流程系统思维模型 
2019-08-25 08:35:55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文/方智群 原创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

“系统看待问题”,被应用于各种工作场景,专克认知偏差与局部视野。

然,何谓系统思维?目前论述不一,为了便于理解,不妨以“点-线-面-体”来建构思维几何模型。

先看“点”状思维。

“点”状思维,系指站在各自立场进行思维“钻井”,专业者惯用RCA(Root Cause Analysis根因分析),5WHY法,不断收敛深挖“根因”,以探及“泉眼”,故“点”状思维是在看问题的“深度”上下功夫,帮助探究问题本质。但倘若每个人只在自己角度上进行“深度”求索,往往又会落入专业偏执的“深井”,而组织的专业深井越多,又必然导致整体价值链条协同不足,那么,怎么跳出“点”状思维,去突破专业“深井”?

于是,就需要“线”性思维。

“线”性思维,就是“点”外加“点”,两点一线,植入“上下游”节点,通俗讲就是“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”,要有流程“内外部顾客视野”,我们流程设计工坊做PSA概要分析时,用到的SIPOC法(Supplier提供方-Inputs输入-Process过程-Outputs输出-Customer接收方),就是“线”性思维的最好诠释。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,思考问题必须有“对方立场”,如此就可避免局部“虫瞰”,所以“线”性思维是在看问题的“角度”上下功夫。

而“角度”选好,并不意味思维至善,我们知道,几何学意义的“直线”是不存在的,事物发展也一样,我们无法在流程“终止端”设定“Outcome成果”,然后把Inputs放入Process,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出吻合Outcomes的Outputs,通常,Outcome=Expected Outputs预期输出,“直线”思维就是Outcome=Outputs,两者在逻辑上是A=B的全同关系,但理想归理想,现实总有“偏差”(Unexpected Outputs非预期输出),于是“Uncertainty不确定性”就产生了。所谓“三思而后行”就是在考虑目标的同时,也要一并考虑目标在实现路径上的“变异”和“偏差”,因“变异”和“偏差”总带有高度的“Uncertainty不确定性”,所以把它定义为“Risk风险”,在ISO 31000:2009《风险管理体系 术语》中,“Risk风险”就是“不确定性对目标或预期结果的影响”。

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, 全“面”看待问题,就是让“风险”在策划端有“预测”和“干预”,我们必须在“线”性思维的基础上,做一些“分叉”的考虑,并在脑海中提前构建模拟出各种“潜在失效模式”,准备好风险应对措施,“预”就是在思维上铺一张“网”,纲举目张,思维网格的细密度,决定能捕捞Outcomes的程度,所以,全“面”思考就是拓展我们看问题的“宽度”(思维带宽)。

而有了“宽度”,也不能懈怠,因为静止的“平面”也全然没有意义,一套全面流程制度预案文本,被一劳永逸地制定后又锁在抽屉里,闭门造车,而不出门合辙,终究也是一堆废纸,于是“平面”必须再有一个“时”点,所谓“时”点,就是“时”机和频度“时时”,子曰:学而“时”习之,说的就正是如此,“时”点的建立,就是要求思维以PDSA思维复盘(Study)的螺旋式循环方式沿着时间轴不断往上迭代,使“平面”立“体”起来,以此拔高我们看问题的“高度”。

总言之,系统思维就是不断地在点(深度)、线(角度)、面(宽度)、体(高度)上下功夫,从而提升我们系统看待问题的能力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