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智群 | 流程三策论 
2019-08-25 08:32:5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文| 方智群 原创 转载注明,欢迎转发分享

原标题:流程设计“三策”论

我先前讲“流程致善”,不是完全把“人性善”作为流程设计的前提,而是通过流程设计,使得处于流程链条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被激发并充满善意。

为什么不能把对人性善的假设,直接作为流程设计的前提?因为人有多面性,人性之善恶呈现,全靠环境和机制的激发,在好的或健全的机制和环境中,人呈现善的可能性会多一些,在坏的或不健全的机制和环境中,人呈现恶的可能性会大一点。

我所理解的“人性”,并不是人的“定性”,而是人的“可能性”。可善可恶,这才是“人”的可能性。用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·保罗·萨特的话说“人的存在先于本质”,也就是人首先是存在,其次才根据每一个当下的选择,形成了本质,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。

要知道,人与物不同,物始终处在它的本质之中,就如同一个杯子,它首先是杯子,杯子是它的本质,而且是很稳固的本质,然后它才存在了起来,但人不是杯子,《论语·为政》子曰:“君子不器”,大概讲的也是这个意思。

所以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这个“本”并不是“本质”义,乃应作“秉持”义(我们说“本”着负责任的态度,就如同那个“本”)。“性本善”之“本”,是要人进行价值判断,而不是陷于一种自己都不完全相信的事实判断,而流程之“本”,正在于使人性“秉”善。

所以,我们做流程设计时,就要把这些要素都考虑清楚,而不是将我相信“每个人都是善的,并会自觉去执行新流程”作为流程整体设计的隐含前提。“每个人都是善的,并会自觉去执行新流程”这是一个理想态,依此做流程推行,最终大概会碰壁折返,因为隐含的前提本身并不成立,它不完全能站得住脚。

所以,“善”不应是流程设计的出发点,而应是其归宿点,“流程致善”,不是“出自善”,而是“到达善”。

为了能让流程“激发良善,释放良能”,流程设计就必须,找准方向和策略,由此,关于流程设计,我提出上、中、下三策,供大家参考:

1)上策,定机制(使人不想);

2)中策,上系统(使人不能);

3)下策,搞稽核(使人不敢)。

说文里:“策”,从竹,朿(cì)声。"朿",指带芒刺植物,策马,乃以芒刺棘条鞭马,以求快走。

流程之“策”,不可一上来就“策”人。

流程设计不自动,就会“赶牛”,“鞭”一下,走几步,如此便完蛋了。

流程之“策”,首讲“策略”,其次“策划”,最后才 “策马”。

1

1.上策,定机制(策略)

“机制”,一词被滥用的较多,很多人动不动说“改体制、建机制”,却根本讲不懂得“机制”到底是个什么,机制可以说是“游戏规则”,透彻讲,更是“游戏规则”后面,支撑着“玩得转”和“有趣感”的那丢东西。在[美] 尼尔·埃亚尔和瑞安·胡佛所著的《上瘾》一书里面所称“上瘾结构”(触发、行动、多变的筹赏、投入)其实就是机制。

机制,机制。“机制”之“机”,说白了是“机心”,“机心”是“利益算式”,机制之“制”,是制衡,制衡是心理博弈。

“机制”是流程“玩得转”的艺术,不需要靠“人盯人”(譬如:稽核,追踪,赶牛)地做管理的艺术,也不需要靠“KPI”这枚“强心剂”来刺激,抑或者是奖惩恐吓的艺术。

在“机制”里,人人自觉,人人想着自觉。

机制让人人“不想”犯错。

2

2.中策,上系统(策划)

所说的“系统”,你可以理解为“IT系统”,譬如:OA/ERP/MES/PLM等等,但应包含:良好操作实践模板或防错清单。

“系统”让大家从原先“人追人”的模式中解放出来,流程的每个节点不需要去管流程提交之后,NEXT要找谁,流程运行到哪一个STEP,因为系统后台都设定好了,流程的角色也不需要在一张白纸上去做全面地思考和风险估计。

因为Checklist已经在“革”你的思维之命,它让你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“结构化”的语境当中,系统界面的每一步“必填”或“必选”操作,都是在提醒你如何正确地输入信息,以及如何有条不紊地展开作业活动(点检),你唯一需要做的,就是及时在清单上打勾,来表示你已经按照正确的步骤在执行原初设定好的流程。

当然系统也有弊端,系统之弊端,正在于它的“全盘布局”,它让本来处于流程链条上的每个人,用割裂的思维去办理事情,我只需要完成我的这一步骤,并且在系统当中进行提交,剩下的事情就与我无关了,因为我已经提交了,流程的指令已经PUSH出去了,我甚至不需要与我的流程下游顾客进行照面,我也不用管我的下游顾客是否正确地解码了我的指令,系统会让流程链条很多角色都丧失了端对端的视野。

Checklist(清单)既指导着新手快速上手作业,但有时候也会让一个新人形成依赖,100项,好,那101项就与我无关,我没义务去思考第101;其次,点检表还会让一个技术熟练的人,非常无感地一溜勾,勾到底。

系统可以让人“不能犯错”。

3

3.下策,搞稽核(策马)

所谓“稽核”是纵向制约,若把这种制约用“横向”机制,植入到流程当中,则是上策-机制,把它单独拎出来,成立一个部门来搞制约,则是“纵向”稽核。

稽核,是“人盯人”式的管理。人盯人好不好,你不能说它不好,也不能说它好,要看组织所处的状态。

“治乱世用重典,治平世用中典,治盛世用轻典”。

稽核适用于组织“乱世”,组织内部执行力文化混乱,可以借助稽核的力量去强化;组织的新流程落地试行,也可以借助稽核的手段去保驾护航,你可以全盘审计,也可以蹲点稽核,专项稽核,穿行测试,压力测试,无所不用其极。

只要你的稽核落实下去,真的对组织行为有改变,且不会搞得人心慌慌,天怒人怨就行。即便是稽核也还是要“激发良善”,而不是激发“恶意”。

所以,如果组织执行力和文化本身很强,标准化水平也已经很高,流程运行都上了轨道,其实就要去弱化稽核,毕竟人查人,人盯人不是上策,“被查”这个事情,总是让人不舒服,这种“不舒服”,有可能是觉得未被组织充分信任,或感觉到疲于应对稽核,对本职工作节奏有所打扰(因为稽核一来,你就得放下手头的工作事务,进行配合,提供所需资料或回答询问)。

过度稽核,会激发人的恶意,也会让一个原本“正能”的人“负能”或“失能”,所以稽核不是不用,也不是乱用,主要看组织状态。就像生病了,有时候多喝水,稍加休息能好,有时候需要吃药,还有时候则需要打针吊水,稽核是打针吊水,关键看组织的病到什么阶段了,是不是到了要施针的地步。

本期先分享到这里,更多关于稽核议题,后面再成文专题论述,以上观点,你可能有不同意,仅供参考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